黄灿华教授 实验室

2020.10.07   秦思源同学综述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

2020107日,我室秦思源同学在国际学术刊物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(影响因子13.493)发表了题为“Emerging role of tumor cell plasticity in modifying therapeutic response” 的综述文章。

一直以来,肿瘤耐药都是困扰临床治疗的瓶颈问题。面对这一问题,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耐药性突变(Resistance-conferring mutations) 在该过程中的重要角色,然而,针对这些突变发展而来的治疗策略(特别是靶向治疗,targeted therapy)在收获初期令人鼓舞的疗效之后,仍未能摆脱新的突变所带来的治疗失败。换句话说,单一靶向突变的策略并不足以从根本上克服耐药的发生。因此,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目光转向了非突变耐药机制的研究中。大量证据表明,为逃避药物打击,肿瘤细胞通常会从一种形式的表型转向另一种形式—即细胞可塑性 (Tumor cell plasticity),而这一表型切换 (Phenotypic switching)正是非突变耐药的显著特征。值得注意的是,胚胎发育过程,特别是其相关通路的重新异常激活(WntHedgehogNotch等)与该可塑性变化有着惊人的相似性。基于这种相似之处,本文系统性总结了细胞可塑性在调控肿瘤耐药过程中的分子机制,以上皮-间质转化(Epithelial-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)、干性的获得与维持以及转分化(Trans-differentiation) 等方面为切入点,着重归纳并探讨了多种靶向或利用肿瘤细胞可塑性的潜在治疗方案,旨在为优化现有治疗策略、甚至发展新型治疗策略提供思考和理论支撑。简而言之,只有策略上的不断“改变”才能阻止肿瘤细胞的“改变”(高度可塑性),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肿瘤患者治疗耐受的现状,引用文中的结论即:“For treatment: only ‘change’ can prevent ‘change’, and make it changeless”。